类型 :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年代 : to

排序: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在哪儿? ——对话杜志雄、姜长云、王秀东

发布时间:2022-11-10
收藏

  嘉宾: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姜长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赵宇恒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不仅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新征程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有何重大意义?怎样理解“全方位”的深刻内涵?如何拿出更有效的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本期对话邀请杜志雄、姜长云、王秀东三位业内专家展开分析与探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的根基。“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多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的措施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强调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何意义?

  杜志雄: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粮食安全?首先,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板,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其次,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将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整体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与土地、水等基础性资源匹配度较低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国家整体安全的政治问题。因此,即使是在我们粮食安全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也不能忘了粮食安全。

  姜长云:新时代新征程,守住了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雄厚的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我们就有更多底气、更大精力,去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的趋势,致力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王秀东: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下供给能力增长有限等问题与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对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强调粮食安全,意味着不仅要保障口粮等初级农产品的供给,还要基于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蔬菜、水果以及各类畜产品等重要副产品的有效供给。需基于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化树立和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如何理解“全方位”的含义?这传递出了一种什么信号?

  杜志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和新的战略安排,体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对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极端高度重视,意味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这一新的重大提法,以“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多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的措施,同时也全面明确地界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目标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重点任务。

  从粮食全产业链看,在粮食产业前端,要确保粮食种子安全、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品安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打赢种业翻身仗。在粮食产业产中阶段,要通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培育,确保始终有人种粮种地。要辅之以利,通过生产者补贴、粮食主产区补贴,保证种粮农民以及粮食主产区政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还要辅之以义,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同时促使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共担粮食生产责任。在粮食产业后端,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储备运输体系建设,更要抓好粮食产后减损和遏制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

  王秀东:在我理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是要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稳扎稳打,提高食物自给率,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提高粮食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筑起确保粮食安全的坚实基底。这一重大提法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反映出党和国家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决心和要求。

  姜长云: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国际贸易调节能力、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结合起来,激发粮食产业利益相关者形成保障粮食安全的合力。  

  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最大的机遇就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  

  主持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整体如何?在全球粮食局势趋于紧张的今天,我们要如何平衡粮食自主生产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杜志雄: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一是全球谷物产量和粮食贸易量下滑。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谷物总产量将遭遇四年来首次下滑,全球粮食贸易量进入三年来最低点。二是全球粮价一路持续走高。2022年开春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已跃升至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谷物等主粮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此外,全球饥饿状况、中度和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以及导致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驱动因素增多且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生物安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不断加深,并日益成为全球粮食安全新的约束条件,值得高度关注。

  我国人多地少,为满足市场需求,适度进口是必要的,也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题中之义。但要注意平衡粮食自主生产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以我为主”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冲击。坚持粮食生产自主,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国内粮食产供销韧性。其次,要把握好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平衡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第三,要拓展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

  姜长云:随着全球粮价上涨和高位运行,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在总体上有所加重。但就总体而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不是粮食生产或供给问题,而是分配问题,粮食不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那些不发达国家、政局不稳定的国家。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加剧,进一步增加这些国家出现粮食不安全的风险。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从当前和近期来看,并不存在较大的粮食安全风险。但由于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玉米国内市场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国际粮价上涨容易增加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成本和代价。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凸显,这对于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主持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保障粮食安全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杜志雄: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最大的机遇就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不过,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低,粮食储备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应急体系不健全,食品加工业在空间上偏离粮食主产区,国际粮源供应存在不确定性等。

  姜长云:当前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全球粮价上涨的主因是全球通货膨胀加剧导致“钱不值钱”,进而推高国际粮价。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断点增加、运输成本提高,国际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对粮食运输成本提高推波助澜,也通过推动国际化肥价格迅速上涨推高国际粮价,并增加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国际粮食市场金融化不断深化,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灾害容易为跨国资本利用金融市场投机炒作提供新的题材,加剧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

  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给我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也对我们加强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趋势的超前性、预警性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促进粮食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优化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也成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练好的“内功”。  

  粮食等农产品整体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难点所在。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赋能作用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体到粮食领域,我们要怎样理解?

  杜志雄:在我看来,现代农业强国具有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产业体系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科技实力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强五大重要标志。这之中,粮食等农产品整体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难点所在,其能力提升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成色。同时,现阶段我国加强农业强国建设,还面临着高物质投入依赖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不充分、农业生产主体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稳定增长能力不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既是需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原因,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难点,更是建设的目标所在。

  姜长云: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具体来说,要注意提高粮食产业体系的劳动生产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武装粮食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注意通过推进粮食优质化、绿色化、安全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要注意结合推进粮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全面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能力,培育有利于种业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生态和服务环境。

  王秀东:在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局部极端天气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供给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任务在于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深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有限资源下的粮食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安全韧性。 

  主持人: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如何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还有哪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接下来要如何发力?在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方面,要如何实现更加合理高效的布局?

  姜长云: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关键是要坚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理念。我们经常说,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其中必然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农资工业这些制造业,也涉及农、林、牧、渔等大农业范畴。

  这几年,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迅速发展,帮助农户有效地解决了自身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得缺乏合理性的问题,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也加快了农业科技、农村金融保险等现代要素植入农业的进程,成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注意利用期货市场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引导。期货市场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上属于现代服务业。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需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赋能作用。

  杜志雄: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产业体系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存在物质装备和科技创新不足,经营体系存在经营规模偏小、新型经营主体能力弱、耕地细碎化,以及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足,“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发力。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打造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健全、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和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粮食产业体系。

  在生产经营体系方面,要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构筑粮食生产高效率、高收益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探索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组织化,增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秀东:在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方面,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建立和充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成熟的成品粮油应急机制。对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人口密度小的西部地区,设立必要的临时供应点,确保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应急供应需要。二是要提高粮油应急配送能力,制定粮油配送中心规范和改造建设规程,以现有成品粮油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储备库)、骨干应急加工企业等为依托,整合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区域性骨干粮油应急配送中心、成品粮批发市场,提高突发事件发生时粮油的应急供给、调运、配送能力。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规模化农业和粮食生产者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其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资金约束  

  主持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们在种粮用地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要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怎样更好地提升耕地保障水平?

  王秀东:目前种粮用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短板:随着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进一步集中,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加剧,耕地数量减少叠加质量退化制约粮食增产潜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下降压力增大。与此同时,粮食生产逐渐向主产区集中,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5.96%上升到2021年的38.62%。这些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杜志雄: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建立耕地资源“全要素”保护制度,形成耕地用途管制、整治提质、产能提升、空间规划、流转增值、权益保障“六位一体”融合机制。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面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探索试点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责任。要尽快形成以耕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耕地使用和保护制度,确保优质耕地资源尽可能多地用于粮食安全保障项目上。

  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一户一块田”“按户连片耕种”,着力解决家庭承包地的细碎化问题。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运用好产权交易所的耕地价格发现功能,探索粮食规模经营的土地租金合理定价机制,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着耕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而过快增长。同时,要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规模化农业和粮食生产者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其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资金约束。  

  主持人:保障粮食生产的合理收益,就是在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对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王秀东: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关键在于建立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的利益引导机制,提升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精准性与稳定性。一是适度提高农业补贴规模,并按照适度的标准递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互补的农户收入保障机制,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适时推进价格保险。四是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前一个种植季发布,稳定粮食生产预期,适时实施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积极信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五是加大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补贴力度,探索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主产区由中央财政支持、主销区由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政策,确保各类农业基础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六是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验收标准,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决策平台,形成数字化监管、智慧化生产、专业化农机植保服务等配套体系。  

  主持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新的重大提法,进一步凸显了粮食安全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全方位”的内涵,在粮食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每个方面都要盯紧抓实。不仅要在思想意识层面进一步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更要在地、技、利、义等方面综合施策,拿出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端牢中国饭碗。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数据来源 : 农民日报